本报记者历时半年走访上海及周边12个城市,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通过嘉定-昆山智能制造走廊、青浦-吴江生态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典型案例,解析上海与周边城市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在产业分工、交通网络、环境治理等领域实现深度协同。从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到联合河长制,记录这场由规划引领、市场驱动的区域融合实践。


【本报特别报道组】清晨6:30,家住昆山花桥的程序员张伟刷上海社保卡搭乘苏州轨交11号线前往浦东张江上班;同一时刻,来自浙江嘉善的冷链物流车正通过长三角绿色通道驶入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市场;而在太仓港,上海洋山港的远程控制系统正指挥着集装箱装卸作业——这些日常场景,勾勒出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群的共生图景。

■ 产业重构:从"虹吸效应"到"梯度转移"
2025年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报告显示:上海与周边城市产业配套率提升至68%,较2020年增长23个百分点。嘉定与昆山共建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吸引237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年产值突破千亿。"我们负责研发设计,昆山团队完成中试量产。"上海矽睿科技CEO李俊说。这种"上海大脑+周边制造"模式使新产品上市周期缩短40%。

更具突破性的是跨区域创新联合体。青浦、吴江、嘉善共建的长三角数字干线,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超500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增35%。"行政有边界,创新无围墙。"示范区执委会负责人表示。该模式获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典型案例。

上海龙凤sh419 ■ 交通革命:轨道上的都市圈
虹桥枢纽正升级为"超级城市客厅"。沪苏湖高铁开通后,上海与湖州时空距离缩短至28分钟;沪通铁路二期让启东融入上海1小时通勤圈。"现在去周边城市比浦东还快。"每周往返沪甬的商务人士王敏说。2025年都市圈轨道交通日均客流达480万人次,较2020年翻番。

同样深刻的是"毛细血管"的疏通。青浦金泽镇与吴江黎里镇开通跨省公交,年载客量超50万;太仓港与上海港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集装箱中转时间压缩至2小时。"基础设施联通是融合的第一步。"交通运输专家陈明指出。

■ 生态共治:碧水蓝天的共同体
上海龙凤419贵族 淀山湖水域的联合监测船,载着沪苏浙三地环保人员共同采样。示范区建立的241个水质监测断面数据显示,2025年Ⅲ类及以上水质占比达92%,较2020年提升28个百分点。"环境治理必须打破‘各扫门前雪’。"联合河长王建军说。该模式已在长三角推广至56个跨界水体。

更具创新性的是生态补偿机制。浙江天目山生态保护区获得上海碳交易市场资金支持,累计完成5万亩森林抚育。"绿水青山就是长三角的共同财富。"生态经济学家吴芳表示。

■ 服务共享:民生领域的"同城待遇"
"医保一卡通"覆盖都市圈所有三级医院,累计结算超800万人次;老年卡在9城市公交系统通用;218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现在办事就像在同一个城市。"在嘉兴工作的上海人李娜说。2025年都市圈人口流动日均达265万人次,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居住格局。
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更具温度的是文化认同培育。联合发行的"江南文化护照"已举办127场非遗巡展;沪剧、评弹、越剧在都市圈剧场轮番上演。"文化是更深层次的纽带。"社会学家周敏评价。

■ 未来挑战:融合的深水区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指出三大待解课题: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健全、公共服务标准存在差异、跨区域治理体系仍需完善。"下一步要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上取得突破。"院长张学良建议。

当陆家嘴的摩天楼群与太湖的帆影遥相呼应,这场关乎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的伟大实践,正在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范式。(全文共计3850字)